2015年3月18日

新的一年,和我們一起挖掘華語老歌吧

大概從幾個月前開始,我開始認真接觸華語老歌。回想起來,大概是一連串偶然的事情,疊出了我的興趣。(五年前聽到的一首1960s台灣男歌手青山唱的電影主題曲"青春鼓王",應該是始作俑者吧,但那時候還沒點燃這把挖台灣老歌的火。)


一些台灣友人在網路上聊到外國人是如何收藏華語老歌或是把華人老歌納入mixtape素材,讓我滿驚訝的,像是某外國人的blog "Archive of Southeast Asian Music" (HERE),或是日本DJ Yuichi Kishino (岸野雄一)的mixtape <A Night In Taipei vol.1>,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而日本DJ Yoshizawa Dynamite.jp在一系列 <Super和物Beats>mixtape裡,則是走一般日本DJ很少走的路: 他選的歌都是日本國產的非常酷的老歌,之前真的很少聽到日本DJ放自己母國的老歌 (老歌手/製作人 山下達郎應該幫了很多忙)!



經過這些事情,讓我反思,大家都投入外國funk, soul老歌懷抱的同時,怎麼能錯過台灣自己的老音樂呢? 美國年輕人聽James Brown可能跟喝開水一樣自然,但當台灣年輕一輩跑去聽青山或是群星會時代的歌,卻會讓人覺得向是從火星來的。上一代的音樂和我所生長的8年級的音樂之間,感覺有很深的一道溝。


老一輩的人可能是憑著年輕時的回憶,一些懷舊情感,才回頭收藏老唱片。但我是民國74年生,我沒來得及經歷那段在我出生前的音樂發展期,所以我傾向用編曲、製作、樂器編制、受到外來音樂的影響...等等的角度,去感受台灣(甚至華人圈)的老音樂。


在今年初我剛換了份新工作,跑去做業務員。還在試用期實習階段,意外接到一次到高雄出差的機會,我趁著晚上休息時間跑了一趟位在三多商圈的小宋唱片高雄店,那是今年的第一發華語唱片digging。




當時顧店的店長很好奇我為什麼會買台灣民國六零年代的大樂隊或樂團的純音樂翻玩專輯,我當時也不太確定為什麼,只是裡頭剛好收錄一些我感興趣的華語歌的翻玩版就買了,他說他是因為喜歡聽1960-70間老搖滾,而回頭注意到台灣的歌。



晚上躺在飯店床上,心裡滿興奮的,覺得人生好像有些新鮮感的事正發酵著。礙於台灣音樂史我還很嫩,所以只能先從聽以往挖funk, soul音樂的角度,來分享一些我覺得值得推薦的唱片。



下回開始!



(文:Andy 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