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因為要接某個CASE需要履歷,翻開電腦的舊資料夾找著自己以前寫的音樂相關履歷,偶然看到一篇一年前寫的文章,這是原本要幫一位資深音樂人朋友的專欄寫的,主題是關於自己聽音樂的一些歷程,但當時因為我拖稿太久,最後過了交期,所以這舊文最後也沒有發出,對那位朋友真的很抱歉!。不過想了想,最後還是決定貼在Digging Movement的blog,算是紀錄自己在三十歲之前的音樂旅程(算是自傳?)。
=============================================
Andy
K
正職: 化工原料業務員
Digging Movement音樂部落格的1/2經營人
我是一個熱愛音樂的上班族,平常聽的音樂類型大多是黑人老歌如funk、soul、jazz等rare groove為主。機緣之下,擔任過數次guset dj,為主題音樂活動打碟。由於在台灣很難獲得黑人老音樂的資訊,便和和友人Human Wright發難搞起了寫文章介紹音樂的行動,於2013年初創立《Digging
Movement》的部落格,介紹很屌很好聽的rare
groove或是我們認為很棒但備受冷落的音樂。
2014年初開始經營《Soul Supply Records》,販售我們精選的黑膠唱片 (完全是開始),同年底和台灣DJ前輩Spykee合作,在他經營的實體店鋪(位於台北市瑞安街上)《貳樂號音樂選樂鋪2manyminds》寄售唱片,我們的力量有限,但透過合作的方式,希望能推廣黑膠唱片,讓顧客可以親自上門感受黑膠唱片帶來的溫暖(當然可以現場試聽!),重拾已經被遺忘很久的實體唱片行挖寶的快感。
Digging
Movement:
=========================================
MUSIC IN MY LIFE:
實在不知道該從哪兒寫起,所以就寫自己在”聽音樂”這件事上一些印象比較深刻的回憶,如果寫得不好還請多包涵。
我猜可能是受到爸媽聽西洋音樂的影響,我從小就很喜歡聽音樂,最早是和老哥從日本卡通歌曲開始亂聽,再到國中時期聽的國語歌曲和日本流行歌,例如爆爆藍、The Brilliant Green、小室家族(Global)、濱崎步、日本聲優的專輯等等,一度成為動漫宅宅。直到國二偶然在MTV頻道聽到正在主打Fatboy
Slim的1998年專輯《You’ve Come A Long Way,Baby》,是我第一次感覺到血液倒流的衝擊,這類Big Beat音樂完全顛覆我當時對音樂的想像,我開始對這類當時叫做”另類音樂”的東西感到好奇心;同時間,Rave文化的興起、香港音樂雜誌《音樂殖民地》的台灣版首發、由DJ前輩們撰寫的《電子音樂聖經》出爐,都是我的音樂的催化劑,所以我就一頭栽入電子音樂的世界。當時零用錢不多,但基本上只要一存到足量的零用錢,我一定是照著書上的推薦,衝到逛唱片行買CD,因為買CD這件事比買漫畫還好幾倍,所以都會很珍惜的聽,一張CD通常可以很認真地給它聽個幾十遍 (老實說這件事在現在已經有點難做到了…汗顏)。但也常因為聽到的音樂的和樂評寫的感覺差很多,很懊鬧繳了很多學費學經驗。
然後,就是高中三年的漫無邊際的亂聽,我的書包裡總會準備一台CD player,一本用紅筆畫著重點的MCB雜誌,和幾張出門前選很久決定今天要聽的CD,等著到學校和死黨們分享;我搞了一個鳥鳥的樂團,窩在地下室練團,然後亂把Offspring的”Pretty Fly (for a White Guy)”改歌詞,意外霸凌了一個同學(老實說事後我們很後悔這樣做);我常和死黨中午躲在還沒啟用的學校新大樓頂樓,一人一隻耳朵聽CD player吃便當和睡午覺;在南陽街補習下課後,總會溜到西門町逛很低調的IMPO唱片行訂唱片、買唱片、找新貨,然後再騙家人說等不到公車所以很晚回到家,那是段很難忘的回憶 (雖然早就人事全非)。
直到了大學,因為網路的普及,線上試聽的機會增加了,在一次偶然聽到jazzman records網站推薦的funk老歌Brown Sugar – “Too
Late”,讓我第二次感覺到衝擊,我渴望知道更多有關funk、soul的事;然後又因為funk/soul,回頭聽了jazz、blues,也認識了許多”道友”。然後再認識到hip hop的取樣文化,更往世界各地的老歌延伸。這個過程就像是不斷的往源頭挖掘的礦工,最後發現,老音樂和現在的音樂其實都是一連串複雜的親戚關係,而自己追求的,就是個”Groove”。
鬼扯這麼多,其實我想表達的是,NEVER
STOP DIGGING’! 這也是我和朋友開始寫Blog 《Digging Movement》的初衷。
最後回到主題,MUSIC IN
MY LIFE。以前我會和別人說”沒有音樂我活不下去”,但現在三十歲反而變得含蓄了,過了那個單純又激情的年紀。音樂在我生命中,扮演著紀錄我每一個時間點、每個成長過程的回憶,不管是高中暗戀別人的事,還是高中搭公車補習的幾百年前的事,我常因為再聽到當時常聽的歌曲,而回想起當時的事。有人是用筆在日記本紀錄下生活的事,我則是用音樂、用每一張聆聽過唱片來幫助我找回每個當下的記憶,我想應該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樣用音樂來紀錄每一天吧?
==============================
最推薦的專輯 BEST
V/A
- Guts & Mambo present Beach Diggin’ vol.1
法籍hip hop
beatmaker - Guts的另一面,其實是個瘋狂的vinyl
digger,這張由他擔當挑選的合輯以”海灘”做為主題,匯集了世界各地最屌的rare groove,從加勒比海的funk、soul、disco、reggae,以至中南美洲的latin、Brazilian jazz老歌,每一首都選得漂亮,是我在2014年聽得最心花怒放的合輯!
Lemuria
– Lemuria
來自夏威夷的funk/soul團體Lemuria只有一張1978年同名專輯,但音符間處處帶著溫暖且jazzy的氣息。除了他們最有名的歌曲”Hunk
Of Heaven”,還收錄了另一首低調的靈魂樂極品”All
I’ve Got To Give”。
Black
Sugar – Black Sugar
1971年來自秘魯的latin funk/rock團Brown Sugar是我在摸索funk、soul老歌的漫漫長路上,最重要的啟蒙樂團之一,像是揉合了Santana、Mandrill的野性funk力道,但靈魂氣息滿溢。推薦銅管齊發、奔放無比的”Too Late”,和慢板的濃郁靈魂歌曲”
When You're Walking”。
Marvin
Gaye – What’s Going On
不用多說什麼,Marvin
Gaye的1971年專輯《What’s Going On》絕對是美國底特律靈魂樂廠牌Motown最棒的專輯之一,也是整個70年代黑人靈魂樂最具代表性的專輯,不僅是歌詞中探討著越戰、藥物濫用、對貧困民眾孩童的人道關懷等議題,如果你只在乎歌曲的”旋律”,這張專輯也是無懈可擊,除了一般funk、soul樂團的樂器編制之外,還將古典管絃樂和gospel唱詩班編制導入其中,個人認為專輯的前三首歌” What's Going On"、"What's Happening Brother" 、"Flyin' High (In the Friendly Sky)"基本上可以當作一個澎湃的長篇大作來聽,因為整體上旋律和情緒是彼此連貫的。
Ana
Mazzotti –Ana Mazzotti
這是巴西女伶Ana Mazzotti的1974年同名專輯,而背景伴奏樂團竟然是巴西最屌的jazz樂團Azymuth,(José Roberto Bertrami貫穿整張專輯的電鋼琴演奏絕對是亮點),你一定要聽聽看電鋼琴音奔放流洩的” Agora Ou Nunca Mais ”、” Roda mundo”以及翻唱自Roberta Flack的夢幻靈魂樂名曲 "Feel Like Making Love".
Kings
Of Convenience – Quiet Is The New Loud
2001年還在讀高二時,看著《音樂殖民地》樂評雜誌介紹便買下這張專輯,至今仍是我的心頭愛。挪威雙人民謠團體KOC的編制非常簡樸,基本上只有木吉他和歌唱,但時而清新、時而憂鬱的旋律,卻能緊緊抓住當時還是青澀男孩的我的多愁善感,陪我度過2年的單戀青澀年華。
Jackie
McLean - Right Now!
Blue Note Records在1950-1960年代發行專輯的水準都很高,而alto sax樂手Jackie Mclean的1965年專輯”Right Now!”是我個人感到最有共鳴的專輯之一,不只是在於Jackie Mclean尖銳、前衛、辨識度極高的即興手法,幾乎要衝出hard bop的界線,還包含整張專輯的緊湊火力,就像是喝醉酒(或嗑了藥)但還仍點意識的人,正高速駕駛著車子在街上蛇行,例如”Eco”。但也收錄了極度抑鬱沉重的歌”Poor Eric”,弔唁天才樂手Eric Dolphy的英年早逝(1964年過世)。
====================================
(文: ANDY K )